常见的网页布局设计有以下几种:
1. 静态布局
- 特点:网页上的所有元素尺寸一律使用像素(px)作为单位,不管浏览器尺寸如何,页面都按照最初写代码时的布局显示。常规的PC端网站常采用这种布局,如设置了min-width,小于该宽度会出现滚动条,大于则内容居中外加背景。
- 设计方法:在PC端,居中布局,样式使用绝对宽度/高度;移动设备则另外建立移动网站,单独设计布局。
- 优点:对设计师和CSS编写者来说简单,无兼容性问题。
- 缺点:不能根据用户屏幕尺寸做出不同表现,不是完全兼容未来网页的制作方法。
2. 流式布局
- 特点:页面元素的宽度按照屏幕分辨率进行适配调整,但整体布局不变。代表作是栅栏系统(网格系统),主要划分区域的尺寸使用百分数(搭配min-、max-属性使用)。
- 设计方法:使用%百分比定义宽度,高度大都用px来固定,可配合max-width/min-width等属性控制尺寸流动范围。
- 优点:能适应一定范围内的屏幕尺寸变化,在PC前端开发早期及移动端开发常用。
- 缺点:如果屏幕尺度跨度太大,在大屏幕手机下显示效果可能不协调,因为宽度用百分比定义,而高度和文字大小等大都是用px来固定。
3. 自适应布局
- 特点:分别为不同的屏幕分辨率定义布局,即创建多个静态布局,每个静态布局对应一个屏幕分辨率范围,改变屏幕分辨率时页面元素位置会变化,但大小不会变。
- 设计方法:使用@media媒体查询给不同尺寸和介质的设备切换不同的样式。
- 优点:可以为适配范围内的设备提供较好的体验,在同一个设备下实际是固定的布局。
- 缺点:需要为不同设备准备多个版本的布局,工作量较大。
4. 响应式布局
- 特点:确保页面在所有终端上都能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效果,糅合了流式布局+弹性布局,再搭配媒体查询技术使用,每个屏幕分辨率下面都有一个布局样式,元素位置和大小都会变。
- 设计方法:通常使用@media媒体查询和网格系统配合相对布局单位进行布局。
- 优点:能适应PC和移动端等多种设备,效果较好。
- 缺点:媒体查询是有限的,只能适应主流的宽高;要匹配足够多的屏幕大小,工作量不小,设计也需要多个版本。
5. 弹性布局(rem/em布局)
- 特点:使用em或rem单位进行相对布局,相对%百分比更加灵活,同时可以支持浏览器的字体大小调整和缩放等的正常显示。
- 设计方法:使用em或rem单位定义尺寸,常需设置根节点html的字体大小以方便计算。
- 优点:更能适应缩进、padding或margin以及浏览器设置字体尺寸等情况,在移动端也很受欢迎。
- 缺点:早期浏览器对整个页面按比例缩放的支持不佳,仅支持网页内文字尺寸的放大。
总之,以上每种网页布局设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。在实际的网页设计中,应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、目标受众以及设备的多样性来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,以确保网页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呈现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。